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 報告編寫組
地理信息產業是以現代測繪和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等技術為基礎,以地理信息開發利用為核心,從事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的高技術服務業。多年來,地理信息產業保持高速增長,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地理信息產業,作為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目前,地理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信息及相關技術是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數字鄉村、智慧農業以及自然資源等各領域的重要支撐,在國民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發揮重要作用,各領域對地理信息及相關產品技術的需求非常旺盛。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作為連接政府和企業、市場的橋梁紐帶,長期持續開展產業調查研究,進行產業運行監測,通過每年的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發布年度產業發展報告,并出版圖書年度《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以及形成其他調研報告等成果。本文基于對我國2020年度地理信息產業全面的調研,并對協會發布的年度地理信息產業百強企業、最具活力中小企業、高成長TOP50企業等上榜企業、申報企業,以及地信上市掛牌企業、重點監測企業、測繪資質單位等進行分析,從產業規模、產業結構、企業發展、營收狀況、產業創新、產業環境等方面,對我國地理信息產業2020年度發展狀況作一全面、系統的介紹。
截至2020年末,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從業單位數量超過13.8萬家,其中,測繪資質單位2.2萬家。地理信息產業市場主體中,企業占93.4%,個體工商戶占6.6%。2020年新登記市場主體約2.7萬戶;吊銷注銷市場主體超過6000戶。截至2020年末,主營業務包括地理信息業務的上市企業54家,其中,主板12家,中小板14家,創業板23家,科創板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63家。2020年新上市企業4家,退市1家;新掛牌企業1家,摘牌18家。截至2020年末,產業從業人員超過336萬人,其中,測繪資質單位從業人員52萬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背景下,我國地理信息產業規模仍然取得較大增長,雖然增速較上年下降2.3個百分點,但增長率仍達到6.4%,總產值達到6890億元。過去10年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復合增長率為18.5%?!笆濉币詠砦覈乩硇畔a業總產值復合增長率為13.9%。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正在從高速發展轉向更加注重能力建設、質量和效益提升、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末,我國東部地區地信企業6.52萬家,占比47.1%;中部地區地信企業3.05萬家,占比22.0%;西部地區地信企業3.42萬家,占比24.7%;東北地區地信企業0.86萬家,占比約6.2%。地信企業數量最多的5個省份依次是廣東、山東、江蘇、湖南和四川;各省地信企業數量占全國總數比例較上年增幅最大的5個省份依次是山東、陜西、江蘇、湖南、海南;各省地信企業數量較上年增長率最大的5個省份依次是海南、西藏、陜西、上海、山西。截至2020年末,我國大型地信企業超過1000家,占比0.75%;中型地信企業超過3200家,占比2.34%;小型地信企業超過6.4萬家,占比46.23%;微型企業數量超過7.0萬家,占比50.68%。地信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地理信息服務、地理信息軟件開發、地理信息硬件制造和地理信息相關服務四類。目前,地理信息服務企業數量最多,地理信息相關服務企業最少。在個體工商戶中,從事測繪遙感服務的,占比36.4%,屬地理信息服務;從事測繪儀器銷售、維修、租賃的,占比38.5%,從事導航定位設備銷售、安裝、維修的,占比25.1%,屬地理信息相關服務。在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發布的“2021地理信息產業百強企業”(以下簡稱“2021地信百強企業”)榜單中,民營企業76家,占比76%。在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發布的100家“2021地理信息產業最具活力中小企業”(以下簡稱“2021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業”)榜單中,民營企業84家,占比84%。在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發布的50家“2021地理信息產業高成長企業TOP50”(以下簡稱“2021地信高成長企業”)榜單中,民營企業42家,占比84%。192家上市掛牌地信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90%。2021地信百強企業2020年度地信業務營收總額475.2億元,同比增長11.6%,較上屆百強企業增長6.1%;前10名營收總額188.2億元,同比增長13.1%;前10名營收占百強營收總額的39.6%。2021地信百強企業入選門檻超過1.37億元,較上屆高出約629萬元,入選門檻是2014年百強企業的3.4倍;地信業務人均營收68.9萬元;營收10億以上的企業11家,較上屆增加2家;5億以上的企業27家,較上屆增加7家;2億以上的企業66家,較上屆增加2家。2021地信百強企業2020年度凈利潤總額34.7億元,同比增長22.1%,較上屆增長23.3%;人均凈利潤5.0萬元;凈利潤率為4.6%。192家地信上市掛牌企業(截至2021年5月可查詢到數據的)2020年營收總額1215.5億元,同比增長5.4%;凈利潤總額43.2億元,同比增長38.8%。其中,53家地信上市企業2020年營收總額1098.3億元,同比增長5.2%,凈利潤總額37.1億元,同比增長41.8%;139家地信掛牌企業2020年營收總額117.2億元,同比增長8.1%,凈利潤總額6.1億元,同比增長22.7%。2020年,國源科技、創遠儀器、觀典防務等3家地信企業入選新三板精選層;共有32家地信企業入選新三板創新層,其中,魚鱗圖、豐電科技、安泰得等11家地信企業已連續五年入選創新層。2021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業(包含上榜中型企業、上榜小型企業各50家)2020年度凈利潤總額10.3億元,同比增長19.9%,較上屆增長13.6%;地信業務營收總額55.9億元,同比增長14.6%,較上屆增長1.0%;凈利潤率15.0%。其中,50家上榜中型企業2020年度凈利潤總額7.6億元,同比增長20.3%,較上屆增長15.1%;地信業務營收總額41.4億元,同比增長13.8%,較上屆減少1.4%;凈利潤率14.7%。50家上榜小型企業2020年度凈利潤總額2.6億元,同比增長18.7%,較上屆增長9.5%;地信業務營收總額14.5億元,同比增長17.1%,較上屆增長8.7%;凈利潤率15.8%。50家2021地信高成長企業2018至2020年地信業務營收三年復合增長率51.1%,較上屆上榜企業2017至2019年地信業務營收三年復合增長率下降3.3個百分點。據1200余家監測企業數據顯示,2020年,地理信息服務企業平均營收較上年增長3.6%,人均營收48.3萬元,較上年下降4.8%;地理信息軟件開發企業平均營收較上年增長3.2%,人均營收80.5萬元,較上年增長4.4%;地理信息硬件制造企業平均營收較上年增長11.7%,人均營收93.3萬元,較上年增長10.6%;地理信息相關服務企業平均營收較上年增長10.1%,人均營收49.9萬元,較上年增長14.2%。據370余家監測企業數據顯示,2020年政府用戶業務營收總額312.2億元,占比51.5%;企業用戶業務營收總額278.6億元,占比46.0%;大眾用戶業務營收總額15.0億元,占比2.5%。據2021地信百強企業數據,百強企業2020年度475.2億元地信業務營收中,政府用戶、企業用戶、大眾用戶業務營收總額比例為18.1∶15.0∶1。據370余家監測企業數據顯示,2020年境內業務營收總額576.7億元,占比95.2%;境外業務營收總額29.1億元,占比4.8%。據2021地信百強企業數據,百強企業2020年度475.2億元地信業務營收中,境內與境外業務營收總額比例為14.6∶1。52家地信上市企業2020年研發投入總額105.5億(截至2021年5月可查詢到數據的),平均每家企業為2.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5%。其中,研發投入超過10億的2家,超過1億的27家;35家企業較去年有所增長,增長率超過50%的4家。這52家地信上市企業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收總額9.6%,較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超過50%的1家;超過10%的26家,較上年增加5家。2021地信百強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共93家,較上屆增加1家。100家2021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共95家,較上屆減少1家。50家2021地信高成長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共48家,較上年增加14家。截至2020年末,我國現行測繪地理信息國家標準176項,在研77項;測繪行業標準161項,在研標準126項。從2014年開始,我國參與地理信息國際標準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我國專家有1人擔任工作組組長,有47位注冊專家,由我國專家主導編制的地理信息國際標準已有8項,其中4項已發布。2020年,自然資源部出臺《自然資源標準化管理辦法》,設立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管理委員會,統籌管理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明確標準管理的職責、任務、范疇、組織機構和標準制修訂程序等。截至2020年末,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團體標準共實施2項,發布3項。其中,2020年新發布2項,為《空間三維模型數據服務接口》《無人機遙感數據編目》;新實施1項,為《空間三維模型數據服務接口》。此外,CAGIS團體標準《空間三維模型數據格式》列入2020年度自然資源部行業標準制訂工作計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團體標準共實施、發布2項,為《非暴露空間超寬帶安全應急定位系統技術規范》《北斗產業園區等級劃分與評定》,均為2020年發布和實施。中國測繪學會、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等社會組織也在開展團體標準工作。2020年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獎獲獎項目中,共有11項地理信息相關專利獲專利優秀獎(共826項)。獲獎專利涵蓋地球空間三維網格剖分、室內空間測量定位系統、機器人系統自建地圖和導航、高精地圖定位、衛星導航抗干擾、衛星導航快速定位、室內三維自動化建模等領域,專利權人包括吳立新、天津大學、珠海市一微半導體有限公司、廣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貝殼找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測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北京三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等個人和單位。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出臺的意見指出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夯實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保障市場公平競爭;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強化法治保障。在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將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優化經濟治理基礎數據庫,加快推動各地區各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數據采集標準化;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要素交易平臺建設;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應急管理、疫情防控、資源調配、社會管理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針對我國營商環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從完善體制機制的層面作出相應規定;出臺了《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從規范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付款期限,明確檢驗驗收要求、禁止變相拖欠、規范保證金收取和結算、公示拖欠款項信息、建立健全投訴和監督評價機制、明確遲延支付責任等方面作出規定,依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得到及時支付,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出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在新業態新模式方面,國家從加強相關法規制度建設、深化包容審慎和協同監管、健全服務標準體系、簡化優化證照辦理、強化財政支持、優化金融服務、完善勞動保障政策等方面,鼓勵發展智慧旅游、智慧街區、智慧商圈以及依托互聯網的外賣配送、網約車、即時遞送、住宿共享等新業態;推動數字服務企業“走出去”;進一步加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車聯網部署應用;推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支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多場景應用,促進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和城市建設數據匯聚;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智能化技術集成創新應用;安全有序推進數據商用,有效破除數據壁壘和“孤島”,打通傳輸應用堵點。在軟件產業方面,國家在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方面制定政策,進一步優化軟件產業發展環境,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促進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國家政務信息化方面,出臺了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推動政務信息系統跨部門跨層級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要求在建設節奏上,要快速迭代,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在建設形態上,要整體推進,深入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加快實現“大平臺、大系統、大數據”的發展格局;在建設理念上,要集約創新,政府部門應充分依托云服務資源開展集約化建設,鼓勵項目建設發揮職能部門作用或者外包,減少自建自管自用自維。在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方面,強化監測能力建設。加快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推動實現環境質量預報預警;推進信息化建設,形成生態環境數據一本臺賬、一張網絡、一個窗口;加強關鍵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鼓勵企業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先進的環保技術、裝備、產能走出去。在上市公司方面,支持優質企業上市,完善上市公司融資制度,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增加制度供給,優化政策環境,共同營造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在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紓困惠企政策,準確把握疫情形勢變化,及時作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推動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使我國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自然資源部積極推動地理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自然資源領域“放管服”,擴大地理信息資源開放共享,采取多種措施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營商環境。在行業管理政策方面,制定了《測繪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測繪資質由4個等級壓減為2個等級,除導航電子地圖制作甲級資質保留在自然資源部審批外,其余的9項甲級資質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自然資源部門,壓減審批時限和材料,將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壓縮到15個,壓減6項證明材料,繼續實行“不見面”審批,大力推行測繪資質的電子證書;聯合保密局修訂出臺了《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調整了空間精度標準,為促進地理信息開放共享奠定了政策基礎;對規范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加強測量標志保護、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工作出臺了工作方案、管理辦法。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出臺了文件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要求各單位要把《支付條例》落實和清欠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抓實抓好,從源頭建立預防和解決拖欠問題的長效機制,堅決防止產生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款項問題;推進基礎測繪成果無償向企業開放,不再收取測繪成果成圖資料費;積極推進衛星導航基準站資源共享利用,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自然資源部和一部分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供免費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組織開發了1:25萬公眾版地理信息數據,并進行了兩個版本的更新,依托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向社會提供免費下載服務;面對傾斜攝影遙感影像、高精度三維地圖、自動駕駛地圖等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認真開展調查研究,采取審慎包容的監管方式;在自動駕駛地圖方面,順應社會發展需求,組織完成了自動駕駛地圖保密插件適用安全性測試及論證工作,成果已能夠滿足有條件自動駕駛技術(L3級)需求。在促進地理信息技術應用與發展方面,出臺了自然資源統計工作、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監督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全國國土變更調查等的管理辦法、總體方案和工作安排;出臺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科技創新平臺、標準化等工作的實施方案、管理辦法。在政府購買服務方面,財政部公布《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對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購買內容和目錄、購買活動的實施、合同及履行、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包括明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等不作為政府購買服務的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等。在支持新業態新模式方面,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不斷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發展基于新技術的“無人經濟”,包括智慧農業、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間,鼓勵共享出行、餐飲外賣、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領域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激發數據要素流通新活力,推動人口、交通、通信等公共數據資源安全共享開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印發指導意見,提出了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20個重點方向和支持政策。包括加快關鍵芯片、高端元器件、關鍵軟件等核心技術攻關,穩步推進物聯網、車聯網等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加快推進基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智慧水利、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慧社區、智慧旅游等新興方向,培育形成一批支柱性產業;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發展智慧農業;重點支持高端儀器儀表、航空航天裝備等高端裝備生產;加大車聯網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融合城市動態和靜態數據于一體的“車城網”平臺,推動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在培育新經濟發展方面,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出臺實施方案,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支持探索數字孿生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和集成創新,開展數字孿生創新計劃,引導各方參與提出數字孿生的解決方案。工信部出臺了推動工業互聯網、推動5G加快發展等政策。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五部門印發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在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方面,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等十一部門出臺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重點突破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和智能汽車基礎地圖等共性交叉技術;開展應用示范試點,驗證車輛場景定位精度能力、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服務能力;積極培育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和智能汽車基礎地圖、車聯網、智能出行等新業態;加快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在智能汽車相關領域的應用,促進激光/毫米波雷達、慣性導航系統等自主知識產權軍用技術的轉化應用;建設覆蓋全國的車用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已有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推動全國統一的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導航系統和通信系統融合,建設多源導航平臺。推動北斗通信服務和移動通信雙網互通,建立車用應急系統。完善輔助北斗系統,提供快速輔助定位服務;建設覆蓋全國路網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標準統一的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提供實時動態數據服務,制作并優化智能汽車基礎地圖信息庫模型與結構;推動建立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數據和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共享機制;構建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統快速動態更新和在線服務體系;建立北斗系統抗干擾和防欺騙安全防護體系。此外,在數字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多個部門出臺了相關發展規劃、指導意見、工作方案,為促進地理信息及產品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利好政策。湖北、北京、山東、浙江等省份出臺了《促進湖北省地球空間信息產業發展三年工作計劃(2020—2022年)》《北京市關于促進北斗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2020年—2022年)》《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年)》《浙江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信用管理辦法(試行)》等行業政策,山東、云南、內蒙古、四川、遼寧等省份修訂實施了測繪地理信息條例等政策,北京、上海、廣東、湖南、廣西、河南、安徽、河北等全國大部分省份均出臺了數字經濟、智慧城市或新基建等相關政策文件,指導、促進和支持各地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為地理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產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地方政策環境。2020年,地理信息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取得新成果。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北斗事業進入到全球服務新時代。開通以來,系統運行穩定,持續為全球用戶提供優質服務,開啟全球化、產業化新征程。經全球連續監測評估系統實時測試表明,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定位、測速、授時精度,以及服務的可用性、連續性等均滿足指標要求。系統服務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特色服務得到全面部署。系統應用正從區域走向全球,大眾消費應用成效顯著,系統應用模式更加豐富?!笆奈濉逼陂g,國家將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實施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末,我國已形成覆蓋全國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以下簡稱CORS),已建成CORS站超過19000座,另有約4000余座在建。根據建設主體、應用范圍和使用目的,基準站網包括由國家和各省級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建設的維護坐標框架的基準站網,由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交通部、國家電網、國家鐵路集團、訊騰智慧科技公司等建設的服務于行業業務的行業應用基準站網,以及由千尋位置、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六分科技等企業建設的社會服務基準站網。2020年12月,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海南和貴州9?。▍^、市)自然資源部門共同簽署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省際協同共享服務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全國CORS“一張網”省際協同共享服務模式,實現CORS用戶省際無縫漫游,形成一套便捷、可行的協同共享服務新模式。截至2020年末,我國財政投資的高分衛星、陸地觀測衛星、海洋觀測衛星、氣象觀測衛星及相關科研試驗衛星在軌數量達44顆,商業遙感衛星在軌數量超過65顆,已覆蓋從光學到視頻、雷達,從全色、多光譜到高光譜,以及通導遙一體化技術驗證衛星等,數據類型越來越豐富,獲取能力不斷增強。其中,2020年,財政投資衛星共發射10顆,包括4顆陸地觀測衛星、2顆海洋觀測衛星和4顆新型對地觀測技術試驗衛星;商業遙感衛星共發射12顆。其中,由自然資源部牽頭在軌運行的19顆國產公益性遙感衛星,全年累計向2000個用戶推送陸地衛星數據超過173萬余景,推送海洋衛星數據超過274萬余個,數據量達到1.6PB,基本實現自然資源部內國土、測繪、海洋、地礦、林草數據影像貫通,基本實現全國陸域范圍的季度全覆蓋,秦嶺-淮河以北區域月度全覆蓋。目前全國31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完成共32個省級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形成部省衛星數據鏈路暢通,常態化服務自然資源主體業務,主動支撐服務地方政府管理需求的局面。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動態更新項目自2012年起每年對全國1:5萬地形要素數據庫更新一版(重點要素每年更新一次、一般要素約3年更新一次),再利用1:5萬地形要素增量成果聯動更新1:25萬、1:100萬地形要素數據庫以及相應尺度地形圖制圖數據庫,每年形成一版最新數據庫成果對外服務。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9輪1:5萬數據庫更新、6輪1:25萬數據庫更新、5輪1:100萬數據庫更新。據統計,1:5萬地形要素年更新率約7%、更新量約1000萬個要素,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提供了及時可靠的測繪地理信息保障。2020年,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日均地圖瓦片請求響應超5.28億次,新增應用超4萬個,累計支撐各類應用超7.3萬個,三維地形服務、三維地名服務正式上線,在疫情防控、“三調”、全國人口普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地理信息支撐保障作用。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華為地圖等企業建設的位置服務開放平臺發展迅速。日均位置服務請求次數最高達1600億次,全球POI總數最高超過2億、覆蓋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POI數據實現分鐘級更新,開發者超過220萬、遍及200個國家,服務超過12億移動設備、50多萬移動應用,地圖展示與搜索支持70多種語言,公共交通服務覆蓋65國家、近2000個城市,實時交通信息支持10余國家及地區。2020年,地理信息相關專業教育、人才培養蓬勃發展。全國招收地理信息科學本科專業的普通高校共187所,擁有碩士和博士點的高校120余所;具有測繪工程本科專業的普通高校共159所,擁有測繪相關碩士和博士點的高校59所;具有遙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普通高校共49所;具有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導航工程、地理國情監測等本科專業的普通高校20余所。全國每年培養本科生3萬余名,研究生7000余名。2020年中國高考熱門本科專業類排名中,測繪類和地理科學類分別列第10、11名。測繪地理信息相關專業就業率在全國居各學科前列。以武漢大學為例,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地理國情監測、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導航工程等專業2020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84.2%(就業人數包括升學、出國出境學生,未就業人數包括繼續考研和等待出國學生,下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測繪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等專業2020屆碩士畢業生就業率達95.8%;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等專業2020屆博士畢業生就業率達94.7%。2020年,全球地理信息產業積極應對疫情蔓延和經濟下滑影響,積極開展科研和資本運作,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新業態新服務不斷出現,地理信息應用不斷拓展新興領域,向其他行業跨界滲透趨勢更加明顯,地理信息技術及應用日益成為各國國家科技競爭力和國防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各國對于地理信息及產業的管理邏輯呈現出多元分化的路徑。據國外機構疫情前的預測,2020年全球地信產業規模4392億美元,近三年復合年增長率13.8%,對全球經濟貢獻超2萬億美元。跨界融合成為國際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大趨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對測繪地理信息的生產組織方式、產品形態和產業鏈條帶來巨大影響。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前所未有地滲透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新技術賦能下,近實時位置等地理信息的價值顯著增加,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政府決策與公共服務的作用更加突出,影像自動解譯、商業位置智能等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業態不斷涌現且產值不斷增加?!盎ヂ摼W+”產業變革背景下,越來越多傳統測繪地理信息企業被互聯網企業收購或合并,測繪地理信息已經成為相關企業角力競爭的重要領域。跨國企業發展呈現技術壟斷態勢,新興國家快速增長。美、歐、加等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繼續占據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龍頭,企業巨頭和數據寡頭不斷涌現,并利用技術壁壘、資本壁壘和數據獨占優勢在高端裝備、平臺軟件、計算機視覺等領域取得壟斷性地位。亞太地區新興市場憑借在互聯網革命中取得的優勢推動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飛速發展成為產業增長最快區域。2020年,美國開始制定《2021-2024年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戰略規劃》,旨在推動實施《地理空間數據法》,促進國家地理空間數據資產成熟度,加快獲取并擴大其來源,促進基于開放標準的互操作性以實現地理空間共享服務。修訂商業遙感許可制度,包括對商業遙感衛星系統的分類審批不再按風險評估,而基于未增強數據從全球市場上獲得的能力劃分,取消了遙感影像銷售按分辨率的限制,取消了按合成孔徑雷達(SAR)、夜間成像(NIT)、短波紅外成像(SWIR)類型的限制,取消永久性運營限制,取消了大部分永久性許可條件,縮短審批時間,多方面減輕監管負擔;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通過對私營遙感衛星系統更加精細的監管,依舊保持著對本國遙感衛星系統的全面知情權與絕對監管權,尤其對于具備頂尖技術能力的系統,管控指標非但未減少,管理力度更甚從前,以確保全球領先地位。美國地質調查局2020財年在國家地理信息計劃上預算經費為6785萬美元,國家土地影像計劃上的預算經費為8895萬美元,用于支持組織、更新和發布地形、自然景觀和建筑環境等地理信息并發布國家地圖集、Landsat-9衛星地面系統開發、發展三維測圖計劃(3DEP)等。美國國家大地測量局2020財年在導航觀測和定位領域的預算經費為1.46億美元。英國出臺的《2020-2025年英國地理信息戰略》,從基礎設施、交通、住房、環境、公共衛生、應急等九個方面分析英國地理信息和位置數據的發展前景,制定了確保位置數據安全利用、提升位置數據可用性、確保位置數據技術創新等戰略任務。日本國土地理院公布的2020年財政預算為105.4億日元(約9786萬美元),主要投入在電子國土基本圖、航空重力測量、三維地圖、地殼變動監測和利用人工智能提取遙感影像特征信息領域。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領域,GPS、GLONASS、GALILEO等全球系統以及日本、印度的區域系統,正在計劃持續發射新一代衛星,以提高精度、抗干擾能力和系統穩定性。在測繪領域,全球性CORS站商業網絡的建設和應用在各國和企業中得到重視和發展,區塊鏈技術在眾包測圖中得到應用。在遙感領域,雷達衛星、視頻衛星成為熱點,小型衛星和納米衛星革命全面開展,無人機應用進入高精度時代,無人機和微小衛星群成為重要的數據來源,人工智能技術在提取遙感影像特征信息中得到更多應用。在地理信息系統(GIS)領域,與區塊鏈、AI等技術的融合更加深入。在智慧城市領域,海量位置數據和高精度影像數據成為重要支撐,測繪地理信息結合傳感器的創新應用越來越突出。在精準農業方面,GNSS、遙感大數據得到廣泛應用,市場前景可觀。在公眾衛生服務方面,地理信息技術在世界疫情中,在揭示疫情時空格局、預判疫情擴散風險、傳染風險評價、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領域取得成功應用,成為地信企業轉型的新業務布局。在建筑工程施工領域,高分辨率遙感、攝影制圖、激光雷達、3D激光掃描、GNSS設備、GIS+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地理信息技術成為引導建筑工程施工行業革命的關鍵技術之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地理信息及相關技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除武漢火神山醫院等各地“小湯山”模式醫院建設中的工程測量、應急測繪之外,地理信息及相關技術在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在疫情監測分析預警、綜合決策指揮、疫情聯防聯控、人口遷徙分析、交通監控、資源儲備和醫療廢物處置、健康碼(綠碼)、行程碼、疫情動態地圖、發熱門診查詢地圖等方面提供了數據支撐、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撐。如武大吉奧、廣州城信所、眾智軟件、奇虎科技、大地測繪等企業開發的疫情監測防控一張圖,中地數碼、易智瑞、蒼穹數碼、天潤科技、航天遠景、都市圈等企業開發的疫情防控調度指揮決策平臺,數字政通、南方數碼、合眾思壯、辰安科技、魚鱗圖、大勢智慧等企業開發的社區、農村疫情網格化管控系統,四維圖新、正元地信、中科遙數等企業開發的疫情防控應急資源調配系統,山維科技、國網思極、安徽耘聯、威特空間等企業開發的疫區人員管控系統,高德、百度、騰訊、天地圖、超圖、蘭德數碼等企業上線的疫情綜合信息和各類專題信息地圖。疫情防控等公共衛生領域對地理信息產業提出了大量新需求,包括社會治理、應急管理、智慧城市、交通物流、衛生防疫、社會管控、科學研究、公眾服務等多個方面。各類企業在為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和社會提供產品服務的同時,促進了地信技術與其他多種技術的融合,促進地信企業與其他IT企業的合作。地信企業在應對疫情挑戰的同時,重新審視企業的現狀和發展,健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經營管理,加強人才建設,增效節支,探索新產品、新業務、新模式,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改革發展。2020年,地理信息產業各界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產業發展多方面取得較好成果,顯現出蓬勃活力。地理信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市場活躍度仍保持較高水平;民營企業占比不斷增大、能力持續提升,中小企業發展呈現較強活力,國際市場不斷取得突破,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地信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與新技術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遙感衛星、互聯網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和資源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地理信息教育、人才培養蓬勃發展,地信相關專業保持較高就業率;行業指導和支持政策持續出臺,“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產業在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當前,地理信息產業正在從高速發展轉向更加注重能力建設、質量和效益提升、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仍需優化升級,社會應用和大眾應用市場需求需進一步開發,企業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核心競爭力等不能適應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問題亟待解決。地理信息產業各界在高質量發展的指引下,齊心協力,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繼續弘揚企業家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進“地理信息+”,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爭做“雙循環”發展先行者,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通過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打造新引擎。